- 张永清;
根据西方学者的考证,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首次刊出时间不是惯常认为的1968年,而是1967年。从“作者死亡,写作开始”等七大核心观点的理论性质看,基于写作、文本、书写者等关键概念,《作者之死》的总体理论特征是结构主义的,它不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分水岭”,也不是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文本。从读者概念的意涵及所指、语境原则等方面看,“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是巴特要推翻而不是要“昭告”的理论神话。
2025年04期 v.55;No.252 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立;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建筑隐喻以其力学类型、词化形态孕育于马克思思想创变的特定理论语境与文化传统,后经马克思持续营构,其以活的隐喻的动态认知图式实现了对诸多美学问题的历史解答,同时亦以活的隐喻映射所共有的突显性、恒定性、建构性原则,从图式想象的宏观层面括定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主要问题面向与基本特征,体现出后者以唯物史观为依托的知识创构。从认知效果看,活的建筑隐喻的图式化映射并非对马克思美学致思的干扰,恰恰相反,作为对论辩语境中隐喻词化定位的克服,其以灵活但仍具内在规约的映射机制申明了唯物史观的辩证底蕴,由此成就了马克思对审美问题完整而丰富的历史理解。
2025年04期 v.55;No.252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柯丽娜;
“中国美学”学科化虽然并非某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朱光潜的作用不容忽视。他将泛化的“美学中国化”具体化为“审美范畴”概念的中国化,相比于同时期宗白华对“美感范畴”的大量使用,朱光潜的“审美范畴”获得后来学术共同体的普遍接受,并成为美学学科学术表述的基本共识。他撰作的《西方美学史》不仅是“审美范畴”的存在载体,而且带有潜在的“中国视角”,是“以中释西”美学史撰写模式的最早尝试。审美范畴内涵的确立及美学史框架的搭建共同开创了中西比较式美学研究路径,这种路径具有方法论上的原型意义。总之,朱光潜的美学研究不是西方式的,而是中国式的,他是中国美学学科化走向深入的重要奠基人和推动者。
2025年04期 v.55;No.252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馥宁;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秦腔现代戏是20世纪初戏曲工作者在传统秦腔戏剧审美形态的基础上,融入大众性、民族性、启蒙性等元素所形成的戏曲新样态。在秦腔现代戏的发展过程中,陕西戏剧家马健翎堪称代表。马健翎秦腔现代戏的主要审美特质表现在:其在艺术内容上将传统的道德书写与现代的革命指事相结合,在艺术形式上将故事本身之“情”与现代生活之“理”相融合,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叙事话语的主体性转化以实现戏剧的启蒙功用。马健翎秦腔现代戏的实践,对于新时代持续实现传统戏剧形式向现代转化,发挥戏剧的人民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04期 v.55;No.252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