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考古与文化传承发展·周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

  • 主持人语

    豆海锋;

    <正>西周王朝是中国礼制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周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中华礼仪文明塑造成型的历史。以考古学视野探索周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过程,是几代考古人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文献有周人先祖不窋“窜于戎狄之间”“公刘居豳”、公亶父自豳迁于“岐下”等历史的记载,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关中北部地区的泾河流域有关。西周王朝将其王畿以北地区作为重点统辖之地,也是对先祖活动之“旧地”的一种特有顾念。正是周人于此数百年的经营,泾河流域成为探索周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区域。泾河吸纳百川汇入关中,正是特有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区域内的文明特征,而贯通南北、聚合西东的文化、人群与社会整合力使得该区域成为史前以来的“文化廊道”。近年来旬邑西头、彭阳姚河塬、宁县石家及遇村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泾河流域周文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考古学材料。基于此,我们从不同侧面揭示区域文化、人群与社会演进特征,用考古学视角阐释周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5年04期 v.55;No.252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考古学视野下周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泾河廊道”

    豆海锋;宋阿倩;

    自史前时期以来,泾河流域显示出独特的文明特征,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明因素交融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史前文明基因的传承,商周时期“泾河廊道”的作用更加凸显,其成为周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探索周文明演进轨迹的关键。先周时期周人在泾河流域有长时间的活动,考古揭示出区域资源、聚落、技术、文化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与开拓,为周文明发展提供了结构性动力。作为“文化廊道”的泾河,为阐释周文明突出提供了独有的考古学视角。

    2025年04期 v.55;No.252 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周人群手工业技术的统一化进程——泾河中游三处新发掘遗址制陶工艺研究

    李晓健;

    泾河中游古豳地是先周文化研究的重要区域,以往因发掘材料有限,导致区域内陶器制作工艺研究非常匮乏。本文以2010年以来新发掘的三处遗址中先周时期的陶器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纹饰与成型工艺展开分析,分别对枣林河滩遗址、孙家遗址、西头遗址鱼嘴坡地点制陶工艺展开研究,总结出泾河中游古豳地陶器制作工艺的整体特点。同时,与先周时期其他主要考古学文化对比发现,泾河中游三处新发掘遗址陶器与碾子坡文化陶器最为接近。

    2025年04期 v.55;No.252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周王畿北部边地人群和社会的复杂性与融合性——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上庙墓地初步研究

    刘威;

    上庙墓地是近些年在泾河流域发现的一处商周时期大型墓地,其由至少两处相对独立的围沟墓地组成,一号围沟墓地以中小型墓葬为主,目前发现三座带墓道大型墓葬;二号围沟墓地以带墓道大型墓葬为主,也有较多的中小型墓葬及车马坑。一号围沟墓地自商末周初沿用至西周中期偏早阶段,二号围沟墓地自西周早期沿用至西周晚期偏早阶段。上庙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商周变革前后周人对泾河流域的治理策略,讨论商末周初人群迁徙与文化变迁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材料。

    2025年04期 v.55;No.252 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凡尔赛—色佛尔体系”的建立和维护——1915—1945年英法殖民主义与中东民族主义的博弈

    黄民兴;汪志远;

    中东位于二战期间战火连天的欧亚两大战场之间,但却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只有比较小的动荡。其根源要追溯到一战后英法在中东的殖民统治及其与民族主义的博弈。一战期间,英法等国开始策划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期间经历了六个主要阶段,英法最终确立了作为委任统治基础的“凡尔赛—色佛尔体系”。在一战后中东各地爆发民族主义起义的背景下,英法根据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三大类型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一类是委任统治地和埃及,它们经历了“立宪—与宗主国签署条约—加入国联—独立”的政治发展过程。第二类是巴勒斯坦,犹太移民的不断流入导致其与阿拉伯人的周期性暴力冲突及委任统治当局多次仲裁的失败。第三类是一些半殖民地和独立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层和阿拉伯半岛。二战期间,英、美、苏和“自由法国”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第一,巩固与土耳其的关系;第二,加强在地中海东部的军事部署和军事行动;第三,彻底改变对犹太人移民的态度;第四,镇压伊拉克的“金四方”运动;第五,消灭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维希政权;第六,联合出兵伊朗,警告阿富汗;第七,促成华夫脱党在埃及执政。虽然大战期间中东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但民族主义与英法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战后英法殖民体系终于走向崩溃。

    2025年04期 v.55;No.252 4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刻刀下的抗战:延安木刻版画的革命与救亡

    陈华;

    全民族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继承和发扬了鲁迅发起并倡导的新兴木刻艺术,在思想内涵、艺术风格、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彰显时代精神、融合多元风格、强化中国特色,实现了革命性锻造与系统性重塑。它传播先进理念、反映社会生活、推动艺术创新、增进文化交流,成为启发民众思想、鼓舞军民士气、夺取抗战胜利的有力武器。延安木刻版画集中体现着革命与救亡的时代风尚,在中国现代美术史、抗日战争史和革命文化史上具有突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25年04期 v.55;No.252 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罗兰·巴特《作者之死》再思考

    张永清;

    根据西方学者的考证,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首次刊出时间不是惯常认为的1968年,而是1967年。从“作者死亡,写作开始”等七大核心观点的理论性质看,基于写作、文本、书写者等关键概念,《作者之死》的总体理论特征是结构主义的,它不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分水岭”,也不是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文本。从读者概念的意涵及所指、语境原则等方面看,“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是巴特要推翻而不是要“昭告”的理论神话。

    2025年04期 v.55;No.252 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力、空间图式与活的隐喻——建筑隐喻与马克思美学的知识创构

    李立;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建筑隐喻以其力学类型、词化形态孕育于马克思思想创变的特定理论语境与文化传统,后经马克思持续营构,其以活的隐喻的动态认知图式实现了对诸多美学问题的历史解答,同时亦以活的隐喻映射所共有的突显性、恒定性、建构性原则,从图式想象的宏观层面括定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主要问题面向与基本特征,体现出后者以唯物史观为依托的知识创构。从认知效果看,活的建筑隐喻的图式化映射并非对马克思美学致思的干扰,恰恰相反,作为对论辩语境中隐喻词化定位的克服,其以灵活但仍具内在规约的映射机制申明了唯物史观的辩证底蕴,由此成就了马克思对审美问题完整而丰富的历史理解。

    2025年04期 v.55;No.252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朱光潜对“中国美学”学科化的推动

    柯丽娜;

    “中国美学”学科化虽然并非某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朱光潜的作用不容忽视。他将泛化的“美学中国化”具体化为“审美范畴”概念的中国化,相比于同时期宗白华对“美感范畴”的大量使用,朱光潜的“审美范畴”获得后来学术共同体的普遍接受,并成为美学学科学术表述的基本共识。他撰作的《西方美学史》不仅是“审美范畴”的存在载体,而且带有潜在的“中国视角”,是“以中释西”美学史撰写模式的最早尝试。审美范畴内涵的确立及美学史框架的搭建共同开创了中西比较式美学研究路径,这种路径具有方法论上的原型意义。总之,朱光潜的美学研究不是西方式的,而是中国式的,他是中国美学学科化走向深入的重要奠基人和推动者。

    2025年04期 v.55;No.252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腔现代戏审美特征论——以马健翎秦腔现代戏为中心

    杨馥宁;

    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秦腔现代戏是20世纪初戏曲工作者在传统秦腔戏剧审美形态的基础上,融入大众性、民族性、启蒙性等元素所形成的戏曲新样态。在秦腔现代戏的发展过程中,陕西戏剧家马健翎堪称代表。马健翎秦腔现代戏的主要审美特质表现在:其在艺术内容上将传统的道德书写与现代的革命指事相结合,在艺术形式上将故事本身之“情”与现代生活之“理”相融合,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叙事话语的主体性转化以实现戏剧的启蒙功用。马健翎秦腔现代戏的实践,对于新时代持续实现传统戏剧形式向现代转化,发挥戏剧的人民性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04期 v.55;No.252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

  •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问题研究:定额缴费是可行之举么?

    鲁全;李雨窈;

    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是提高养老保险参保质量的重要举措。基于整体性治理框架,对定额缴费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其他参数之间关系的耦合分析表明,定额缴费虽然在短期内可以降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门槛,但同时也需要对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其他参数进行适应性调整。因此,定额缴费只适合作为过渡性改革政策,而不宜成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性参数设计。

    2025年04期 v.55;No.252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结构化理论视域下中国式农村养老的历史叙事与现实路径

    李静;颜振亮;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研究聚焦中国农村养老模式转型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其历史脉络、行为演变及结构变迁。借助结构化理论视角,全面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养老模式的鲜明特点及驱动其变化的深层次动因。研究发现,受家庭结构变化、经济政策及养老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养老模式经历了从家庭养老到多元化养老的演变。研究进一步将农村老年人细分为活力老人(助他)、自立老人(自助)和受助老人(他助),并基于“行为-结构”框架建构分层分类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活力老人助他为动力,激发农村养老新活力;以自立老人自助为核心,提升农村老人自我发展能力;以受助老人服务为重点,打造农村多元照护体系。

    2025年04期 v.55;No.252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养老服务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困境检视与发展策略

    白维军;郝金彬;

    以科技赋能、资源适配、产业转型、机制创新为特征的养老服务新质生产力,是催生养老服务新型生产关系、释放养老服务制度效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动能和新要素。养老服务新质生产力之“新”集中体现为新技术、新场景、新业态、新机制。当前,发展养老服务新质生产力面临新技术应用不足、新场景构建失衡、新业态培育困难、新机制调整不畅等挑战和障碍。面对老年人对高品质、高效能养老服务的旺盛需求,需以数智化为手段赋能养老服务转型升级,合理配置城乡养老服务资源,培育发展养老服务新产业,改革创新养老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5年04期 v.55;No.252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0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 高质量充分就业下劳动内生动力重塑——基于数智赋能文化传承的分析

    刘飞;贾士俊;何舸帆;曹蓉;

    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构建三维资本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多期CFPS数据对56 502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劳动力就业内生动力提升的路径。得出:(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劳动力就业观、激发劳动力就业内生动力,稳定就业参与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即使劳动福利、收入与依赖文化蔓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能激发劳动力就业内生动力,增加劳动参与率,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3)弘扬红色文化与儒家文化所发挥出的提升生活希望、拉动非学历教育投入、提高认知性与结构性资本作用能解释劳动力就业内生动力提升的成因;(4)在激发劳动力就业内生动力中,西方外来文化的融入过程中会存在“适应性困境”,但完善地区正式制度,能增强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进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速促使人口高质量发展;(5)数智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显著激发劳动力就业内生动力,实现文化传承的价值增值。

    2025年04期 v.55;No.252 15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来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再考察

    岳利萍;杨欣怡;

    扩绿与增长协同推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协同推进扩绿与增长的重要力量。本文利用2006—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重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测度指标体系,检验其对扩绿与增长协同推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促进了扩绿与增长协同推进,该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新质生产力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进口贸易规模扩大、产业结构高级化、要素配置优化和绿色实质性创新。(3)新质生产力仅在非西部大开发地区、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地区和公众环保意识较高地区实现了扩绿与增长协同推进。(4)新质生产力不仅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呈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环境改善方面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仅促进本地环境改善。本文有助于清晰刻画新质生产力在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更好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55;No.252 16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在其创建第二年即1903年《秦中官报》创刊;1913年即成立西北大学出版部,创办印刷所。1913年7月1日,《西北大学学报》前身——西北大学《学丛》正式创办。西北大学《学丛》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西北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的办学宗旨,一贯重视学术立校,也重视用学术期刊传承文明和传播新的办学理念。

    2025年04期 v.55;No.252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