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 面向“十五五”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挑战与路径探索

    孙久文;王潜;

    新时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区域经济规模与水平同步增长、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逐渐步入高水平协调发展阶段,为我国“十五五”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新发展理念中创新驱动、协调共进、绿色高效、开放共赢、共享和谐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紧密契合。伴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区域空间格局、产业空间格局持续演变,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在区域差距、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均衡发展和特殊区域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面向“十五五”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索:一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纵深推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发挥城市化动力机制,促进我国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二是通过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资源要素流动机制等举措,实现区域空间一体化,发挥数字经济与巨大市场的拉动作用。

    2025年05期 v.55;No.253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深度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白永秀;赵兴花;

    逻辑起点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前置条件。本文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确立的争议与难点,在梳理已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的研究中发现其主要观点及拓展思路呈现越来越具体化趋势;在探析逻辑起点的本质规定中,提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的两条思路,并从已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的演变规律和中国特色的实践路径中寻找确立逻辑起点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提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进一步动态化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内涵与特性,论证其作为逻辑起点的科学性;并基于逻辑起点构建理论体系。

    2025年05期 v.55;No.253 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经济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高帆;吴盼伶;

    高质量就业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必然会重塑中国就业质量。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数字经济提升了中国整体就业质量,主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实现。从就业质量分解指数来看,数字经济提高了劳动者工资收入、福利保障水平与工作稳定性,但对工作强度与工作满意度的作用有限。进一步区分就业性质考察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各指数的影响,发现相比于自雇劳动者,数字经济对非自雇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提升效果更突出。从行业类型来看,相比于非技能密集型行业,数字经济对技能密集型行业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更大。从劳动者户口来看,相比于城镇就业的非农户口,数字经济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更大。从劳动者个体特征来看,相比于50岁及以上的男性劳动者,数字经济对50岁以下的中青年男性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大。最终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

    2025年05期 v.55;No.253 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据要素共享与区域创新收敛: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石宝峰;杨羽宸;

    以数据要素共享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加速区域创新收敛。基于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据要素共享对区域创新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据要素能够在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实现共享,促进地区创新绩效提升。(2)在考虑数据要素共享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具有更快的区域创新收敛速度,中部与东部地区次之。(3)数据要素共享可以通过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进而推动区域创新收敛。(4)异质性结果表明,在考虑数据要素共享的情况下,市场一体化程度与数字技术水平较高、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地区创新收敛的加速效果更强。

    2025年05期 v.55;No.253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

  • 惠民保的制度逻辑:作用机理、支持工具与政策评价

    胡宏伟;刘堂森;段晖;秦菁霞;

    我国惠民保普遍面临一定程度的死亡螺旋风险,其制度逻辑的模糊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基于主体关系的视角,在理清惠民保的作用机理基础上,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全国113款惠民保的397份政策文件或官方报道进行政策“工具类型—作用环节—效能导向”三维编码分析发现,政府重点使用混合型工具支持惠民保发展,对市场和社会的撬动不足,强制型工具仍存在一定的应用空间,惠民保应对死亡螺旋的能力有限;政策作用主要集中在宣传参保环节,侧重短期参保率的提升;政策效能导向以效率提升为主。进一步,使用PMC指数模型对全国17份省级惠民保政策文件进行量化评估发现,惠民保政策内容设计总体达到良好水平,对各主体的激励约束内容有待加强。基于此,提出改善政策工具使用结构、重视产品设计和理赔支付政策、构建惠民保政策体系的优化方向,并从政府治理能力和医保保障能力两个维度构建政策工具选择方案。

    2025年05期 v.55;No.253 5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2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系统观念视域下的人口老龄化呈现与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视角

    郭未;王若霖;

    当下中国正处于中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迈进的阶段,其对社会资源、劳动力市场、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形成了多维反馈循环。在系统观念视域下,深入探讨了人口老龄化特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立足学理分析,指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消费需求和储蓄相应变化,将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退休人口增多,健康预期寿命延长,进而作用于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体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政府理应采取多维度的综合性对策,推动社会各系统协同发展,以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步增长。

    2025年05期 v.55;No.253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字赋能如何点亮共同富裕?——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吴玉锋;张乃波;杨巧雲;

    在“数字中国”和“共同富裕”双重国家战略叠加背景下,研究数字赋能如何推动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命题。基于我国2013年至2022年的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本文对数字赋能和共同富裕进行了多维指标测度,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数字赋能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10年间我国数字赋能水平先平稳发展后大幅提升,并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区域分布格局;共同富裕水平稳步增长与区域差距并存,共同度、富裕度的绝对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区域分布格局,但增长幅度呈现梯度递增的反向分布规律。(2)数字赋能不仅通过提升共同度、富裕度直接促进共同富裕,还通过提升数字经济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间接促进共同富裕。(3)数字赋能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其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4)数字赋能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促进本地共同富裕的同时,对邻近地区的共同富裕有带动作用,具有先富带动后富的协同发展效应。研究表明,推动地区数字化进程,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数字共同体建设是实施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选择。

    2025年05期 v.55;No.253 8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工智能助力养老服务有效供给:逻辑转换、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聂建亮;薛梦瑶;

    传统养老服务遵循“人—人”互动的供给逻辑,进而面临人力资源短缺和专业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制约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促使养老服务供给逻辑由“人—人”互动向“人工智能—人”互动发生转换,并通过信息数据赋能养老服务、智能技术加持医养结合以及科技力量缓解就业压力、人机交互弥补情感需求等机制助力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但隐私安全和权责划分“边界”模糊、产品质量与设计适配性差、成本计算与产业投资缺乏衡量标准、AI助老存在城乡“鸿沟”以及人工智能融入难以把控尺度等问题将制约人工智能作用的发挥。应不断完善法律与标准体系,提升老年人技术素养,推动友好型产品设计,强化宣传,保证多元融资与审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并利用人工智能强化亲情关怀,确保人工智能助力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作用的充分发挥。

    2025年05期 v.55;No.253 10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考古与文化传承发展

  • 论安息王室的渊源

    梁云;李文雪;

    阿萨息斯一世是安息王朝或者说帕提亚帝国的创建者,传统观点以阿萨息斯的“内亚性”作风为依据,将其渊源归于斯基泰,然而依据文献记载与考古证据,本文指出阿萨息斯及其家族的起源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与斯基泰或大益人有关,而是源自阿契美尼德时期移居巴克特里亚的波斯王室成员后裔。阿萨息斯家族与巴克特里亚地区的东伊朗土著居民逐渐融合,而被统称为“巴克特里亚人”,该家族后来西迁奥库河流域,联合大益人入侵帕提亚地区,称王建国。

    2025年05期 v.55;No.253 1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县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的理路逻辑及内容体系研究

    刘卫红;

    县级文物保护规划作为县域文物及其环境等治理的复合型政策工具,具有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双重属性。针对其当前理论指导不足、技术路径模糊、内容体系不完善等困境,研究构建起价值认知、战略决策、空间治理的逻辑框架,推动规划从“技术规程”向“治理工具”转型。理论层面,融合系统性保护、空间规划与治理理论等,确立价值锚定、空间治理、代际传承的底层逻辑,破解文物保护的科学性与在地性矛盾;战略层面,以系统安全、创新驱动、多元参与、融合发展、价值引领等为核心理念,重构县域文物保护治理逻辑,推动县域文物保护与区域发展融合协同;实践层面,通过基础研判、愿景目标、格局构建、保障支撑的技术路径,将文物价值传导至国土空间管控体系,促进文物保护与城乡发展动态平衡。

    2025年05期 v.55;No.253 12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理考古视域下西夏3号陵结构布局与双圆投影模型

    李威;

    西夏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陵墓遗址之一,是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3号陵保存状况最为完好。通过对3号陵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建筑结构布局中蕴含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所创的星图投影模型——双圆投影模型。该模型主要由恒显圈和恒隐圈构成,它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视为“天人合一”理念的核心载体。西夏统治者将双圆投影模型融入陵墓构建之中,令碑亭的宽度与双圆投影模型的恒显圈相匹配,并将陵墓主体与献殿安置于恒显圈之内,此种空间布局暗含陵主“魂归紫微”的愿景,通过将墓主塑造为“北极星”的人间化身,藉此彰显西夏政权的神圣性。这种营建范式不仅表明西夏统治者对中华传统思想价值的认同,更从物质文化层面彰显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2025年05期 v.55;No.253 14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晚周中国思想中的圣人制作与天人合一

    刘易晴;张涛;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的可能,在将天确立为无为与自然的代表后,圣人制作被视为造成天人断裂的关键活动。面对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儒家与黄老都基于自然观念重构了制作活动中天人连接的方式。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秩序的最高形式,天道既寄寓在人性之中,也体现在天地之间,圣人制礼只要依循天、地、人之自然就能够维持天人的连续,并更好地呈现天道。黄老发现万物自然具有形名所标识的法度特征,其中,天的法度最为稳定,圣人应当通过参验天道将物之形名整合为统一的法度,如此则能在制法的同时保持天人的相合。诸子对制作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之学,对当今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5年05期 v.55;No.253 15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论叙事静默的双重组合

    涂年根;

    叙事静默的双重组合主要是指在静默叙事中,静默作为一种隐形的存在,总是以双重组合的方式出现,即“虚与实”的相互映衬、“简洁与繁复”相互依存,这种双重的组合方式之间相互印证,缺一不可。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同时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现静默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叙事静默双重组合的存在可以增强叙事交流的层次感、深化主题的表达,同时也会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实现对文本中“无言意义”活动的阐释。

    2025年05期 v.55;No.253 16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

    陈广兴;

    林语堂被认为是将中国文化传播至西方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充满了对中国田园文化的深刻呈现,表达了亲近自然、闲适旷达的人生理念。通过对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他在跨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的秘诀。首先,林语堂笔下的田园文化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浸透着“中国哲学”的田园文化,带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标签,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其次,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不是中国哲学的抽象演绎,而是践行者的见证书写,是作者性灵的自然流露。第三,林语堂的中国田园文化书写并非独白式的写作,而是有意识的跨文化交流,所有的写作策略都服务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这种独一无二的中国内容、践行者的见证书写、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写作策略,共同造就了林语堂中国田园文化书写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成功,对当今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5年05期 v.55;No.253 1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双年展的“全球在地”问题——对上海双年展当代艺术史书写的思考

    张鑫;

    双年展是全球当代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其在概念、结构和功能方面不同于常规博物馆,具有实验性、去中心化的特征。双年展的可持续性和“全球在地”(Glocal)特征使之成为一个创造性的空间,双年展机制与不同的城市碰撞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表达,并为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提供思路。上海双年展是双年展机制与上海城市文化碰撞产生的成果。2000上海双年展是双年展机制首次在中国大陆成功落地,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全球化旅程;从1996年到2023年间,上海双年展的十四届展览实践,在主题、策展人、模式、媒介层面,使一种不同于以艺术家为中心的艺术史书写成为可能。

    2025年05期 v.55;No.253 18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在其创建第二年即1903年《秦中官报》创刊;1913年即成立西北大学出版部,创办印刷所。1913年7月1日,《西北大学学报》前身——西北大学《学丛》正式创办。西北大学《学丛》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西北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的办学宗旨,一贯重视学术立校,也重视用学术期刊传承文明和传播新的办学理念。早期的西北大学《学丛》就确立了“所登文字注重学理,凡与学术无关者概不刊入”的重要办刊原则,其发刊词中指出:“学术基于思想,发明赖乎文章”。西北大学《学丛》就是要“树大学之先声”,立志“培育国家民族的砥柱栋梁,用学术文章经国济世,勖勉众生”,其将大学及其学术期刊的使命和社会功能提升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在新时代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北大学学报》以西北大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为牵引,立足新时代,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之间相互砥砺、相互补益的优势,传承百年学府厚重的文脉积淀,发挥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2025年05期 v.55;No.253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