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秦岭研究

  • “秦岭”名义说

    王子今;

    “南山”是以关中平原为文化基地的周秦文明的资源由来和地理屏障。由“南山”到“秦岭”的名号变易,使得这一东西横亘的山脉因秦史、秦文化的作用获得显赫名义。“楚山”“秦山”之称,正是楚人先祖和秦人先祖都曾经在“秦岭”南北进行早期经营,选择良好生存空间和发展根据地的历史反映。而“秦山”“秦岭”名号的确定,显现秦人于历史文化地理格局中最终占据优胜地位。“秦岭”“巴山”同样表现出与族名的关联。而蜀道克服这两座山脉实现南北交通,曾经有多个族群共同开发的道路工程史。“秦岭”名称大致在汉代已经通行于世,与“黄河”同样成为汉文化的地理标志。对于“秦岭”名号的历史文化意义,可以比照“秦人”称谓长时段广泛使用的事实予以理解。

    2025年02期 v.55;No.250 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 “德”与“德育”:概念探源与考辨

    刘建军;刘涛;

    正确理解和把握“德”与“德育”概念,直接关涉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中国语境下,“德”无论是作为文字形态还是作为观念形态,都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内在彰显着中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的基因与传承,又体现出不断与现代文明相对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意涵。考察和探析中国古代的“德”意流变历史以及“德”的现代涵义,实质是要解释和审视中国“德育”的本源含义及其思想流变的历史,深刻辨析中国“德育”不同于西方“德育”的理论内容,并以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视角明晰“德育”的范围边界和时代要求。

    2025年02期 v.55;No.250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1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成机理、显著特征与价值旨归

    张琳;尉泽;

    “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方位系统性深入思考提出的全新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文化生命体”经由“两个结合”创造,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魂铸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的思想精髓,形塑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深刻体现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体用贯通的显著特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中充分彰显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造就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的鲜明价值,成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生命和动力之源。

    2025年02期 v.55;No.250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1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论析

    张晓婧;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价值理念、思维特征,培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启迪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与滋养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新高度,充分展示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2025年02期 v.55;No.250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1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国语建立之后现代文写作用典状况

    高玉;

    国语建立以后,汉语写作存在着广泛的用典现象,用典仍然是汉语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胡适和钱玄同虽然反对用典,但他们的写作中有很多用典。鲁迅对用典没有表达意见,但他的作品中用典非常多,可见鲁迅是赞成用典的。毛泽东的文章其语言相对口语化,但仍然有很多用典。用典是语言规律,因为我们的语言都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习得而致,所以用典具有必然性。现代汉语写作不仅用古典,而且用今典和洋典,其发展趋势是今典和洋典越来越多,这也是现代文写作和古文写作的差异性之一。

    2025年02期 v.55;No.250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竟陵派“活物”诗论及其影响

    郑凯歌;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惺、谭元春的个性和际遇相关,涉及诗歌创作、文本、鉴赏多个方面,主张诗歌创作灵动新异、诗歌文本涵义隽永、解读灵变,归旨于“隐秀”,在明清之际引起强烈反响,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成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理论。

    2025年02期 v.55;No.250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渔《十二楼》中骗局故事的价值内涵

    张燕翔;

    明末清初作家李渔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讲述了若干个涉及骗局的故事。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些骗局故事的观念与价值取向,认为其中蕴含了“结果主义”思想、“工具理性”思想、“理性的自我”的人性观和“祛魅”的世界观;认为骗局故事含有一种伪装的反抗,通过对受骗者的愚弄与嘲讽颠覆了现有的社会等级秩序。这些观念与倾向使得李渔及其作品具有某种“现代性”,代表了他所处的明末清初的社会与文化潮流的重要面向。

    2025年02期 v.55;No.250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周秦汉唐研究

  • 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

    郑炳林;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敦煌学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两汉时期的敦煌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关键纽带,还是古代中西方之间人员、物种、科技、文化汇聚交流的桥梁。因此,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2025年02期 v.55;No.250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天山走廊多元族群流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研究

    张安福;

    天山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农牧互动时间最长、族群最为多元、交融方式最为多样的区域之一,奠定了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基础。天山走廊历来是东西民族迁徙流动的交通走廊,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游牧民族大都经行天山走廊并在此栖息交往;其次,天山走廊是天山南北多民族的生活走廊,游牧、农耕和商业等多元文化在此持续融合发展,成为多元族群相互认知交流的重要区域;最后,西汉统一西域后,天山走廊成为国家西域治理的行政走廊,中原王朝在天山南北设置管理机构,实行屯垦戍边之策,促进多元族群之间共同文化理念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新疆建省后,现代意义国家疆域和行政治理模式初步形成,进一步提升了天山南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2期 v.55;No.250 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秦时期秦国儒学发展探微

    赵虹波;史党社;

    秦人立国较晚,地处西北边陲,长期受夷狄风俗的影响。但是秦人上层统治者自秦立国开始,就积极学习周人的礼乐文明,传世文献以及秦墓的器物都可以证明。儒学自产生就与秦国有着重要的联系,孔子不仅关注秦国政治,同时秦国也有学者师从孔子,并将儒学带回秦地。儒学在秦国发展的转折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虽是儒学发展的挫折,但也并未消除儒学在秦国的影响。秦国官吏阶层有类儒学性质的为官守则等新出土文献、变法核心地区雍城考古的发现足以说明这一观点,商鞅变法后,礼乐传统与儒学在秦国仍有发展。无论是荀子入秦考察,还是《吕氏春秋》的编纂,亦或是李斯的思想背景与具体政治实践,儒学因素均比较突出。

    2025年02期 v.55;No.250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 基层治理中数字技术与组织互动的过程、问题与政策启示——基于B街道智慧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

    李齐;王安琪;邱茜;

    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但是也存在增加基层治理负担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及相关政策,要求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根据已有研究分析,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形成的这种现象,源于数字技术与基层组织互动过程中的制度因素影响。基于技术执行分析框架,建构技术与基层组织互动的分析框架,依据此框架分析典型案例,发现技术与组织在制度因素影响下,会持续互动,有着从驱动到反馈的闭环过程。同时,案例分析也发现了基层治理中数字技术与组织互动存在的问题,制约了良性互动过程的推进,导致了基层负担的增加。为此,提出了社会参与、资源调配、协同支持等技术与基层组织互动的政策启示,以有效推进数字赋能基层治理。

    2025年02期 v.55;No.250 12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养老资源、福利态度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T市与H省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德浩;乔志伟;

    注重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采用“子代-父代”双视角,探讨了子女家庭人口禀赋、养老资本及福利态度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子女的家庭禀赋和老年人的养老资本这两项核心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福利态度,均显著影响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家庭成员的资源状况对其福利态度具有显著塑造作用;家庭成员的福利态度不仅直接作用于家庭养老功能,还在养老资源与养老功能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老年人健康状况等的差异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为提高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需要增强子女家庭人口资源禀赋,提升家庭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多渠道入手提高老年人养老资本,提升子女稀缺照护资源产出效果;开展敬老孝老国情教育,弘扬家庭孝亲敬老传统美德。

    2025年02期 v.55;No.250 13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内容营销视角下消费者与营销实体互动过程研究——基于家电制造业的多案例研究

    雷婧;

    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如何开展内容营销并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是营销成功的关键。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多案例研究,探讨数字内容营销视角下消费者与营销实体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1)数字内容营销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品牌和企业四类,各主体基于目的导向以不同的战略与身份,在数字平台上创建和传播内容,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促进营销关系的建立。(2)在数字内容营销活动中,能够引发消费者互动的动机包括认知需要、社交需要、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3)消费者与营销实体的互动类型可以分为实时互动的单一双向、多样双向交流形式和延时互动的多样单向、单一单向交流形式。研究结论为营销人员成功开展数字内容营销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2025年02期 v.55;No.250 15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在其创建第二年即1903年《秦中官报》创刊;1913年即成立西北大学出版部,创办印刷所。1913年7月1日,《西北大学学报》前身——西北大学《学丛》正式创办。西北大学《学丛》是全国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西北大学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的办学宗旨,一贯重视学术立校,也重视用学术期刊传承文明和传播新的办学理念。

    2025年02期 v.55;No.250 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